新發現(xiàn) | 長安多荒冢 東南何森然——西安大白楊西漢墓地考古工作的收獲與認識

2024-02-18

新發現(xiàn) | 長安多荒冢 東南何森然——西安大白楊西漢墓地考古工作的收獲與認識

原創 邵晶 陳少蘭   文博中國   2024-02-18 14:24 北京

 

大白楊墓地位于西安市蓮湖區紅廟坡街道原大白楊村(cūn)東南,地處漢長安城東南龍首塬高地上,曆年來多有漢墓發現(xiàn)。

 

01 

大白楊墓地位置示意圖

02 

本次發掘全景

本次發掘區應爲大白楊墓地的核心區域,北距漢長安城覆盎門約1.1千米。共發掘墓葬2000餘座,其中西漢墓超過1700座,分布在約10萬平方米的區域内,非常密集。西漢墓以小型墓葬爲大宗,多爲豎穴墓道洞室墓和斜坡墓道洞室墓;葬具多爲木質單棺,葬式以仰身直肢占絕大多數,流行單人葬,有一定數量的兩人合葬;出土各類遺物近1萬件,多爲普通陶器,包括仿銅陶禮器、模型明器和實用器。根據墓葬形制和器物特征,這批西漢墓葬的年代大緻可分爲5個階段。

第一階段,墓葬形制多采用墓道寬于墓室的豎穴墓道土洞式和豎穴土圹式。陶器組合常見(jiàn)鼎、盒、蒜頭壺、缶、罐、甑等。年代當在秦漢之際。

 

03 

第一階段典型陶器組合

第二階段,出現(xiàn)墓道與墓室等寬的豎穴墓道洞室墓。與第一階段相(xiàng)比,仿銅陶禮器組合有較大變化,以施紅、白、紫彩的鼎、盒、钫爲主,少見(jiàn)蒜頭壺,陶房形倉爲本階段新見(jiàn)器類。年代約爲西漢早期。

 

04 

第二階段典型陶器組合

第三階段,墓葬形制以墓道與墓室等寬、墓道窄于墓室的豎穴墓道土洞式和斜坡墓道土洞墓爲主。除依然流行單人葬外,兩人合葬墓開始出現(xiàn)。仿銅陶禮器以施紅彩爲普遍現(xiàn)象,并逐漸被釉陶器取代,基本不見(jiàn)房形倉,模型陶器以囷、竈爲主。年代約在西漢中期。

 

05 

第三階段典型陶器組合

06 

第四階段典型陶器組合

 

第四階段,流行斜坡墓道洞室墓,多見(jiàn)兩人合葬,墓葬内常見(jiàn)子母磚券頂和轉鋪地。仿銅陶禮器流行施墨綠釉,器蓋、肩、腹模印淺浮雕圖案。年代應爲西漢晚期。

第五階段,墓葬形制出現(xiàn)“複古”迹象,多見(jiàn)豎穴墓道洞室墓。器物組合、器形等與第四階段變化不明顯,但(dàn)随葬種類多樣的新莽錢币,如大泉五十、小泉直一、貨泉、貨布、大布黃千、次布九百等。年代應爲新莽時期。

本次發掘還出土了一些與墓主職業或身份相(xiàng)關的随葬器物,如玉料、職印、銅器刻銘等。玉料品質較好,基本都是(shì)治玉過程中的邊角料,表明墓主可能爲玉器作坊的工匠(jiàng)。銅器刻銘和職印僅爲個别發現(xiàn),如“千歲單祭尊”印、“樂工作靳氏”器等,表明墓主具有一定社會地位,但(dàn)不會過高。

 

07 

随葬玉料

08 

“千歲單祭尊”印

09 

銅器刻銘

總體來看,大白楊墓地爲一處大型西漢墓地,以西漢小型墓葬爲主體内涵,葬者當以長安城周邊平民爲主,其中可能包括玉器工匠(jiàng)和低級官吏。該墓地使用年代與西漢國祚基本保持一緻,爲研究西漢京師周邊平民墓地的時空分布、小型墓葬的發展演變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是(shì)複原古都長安西漢時期社會圖景的重要素材。此外,本次發掘區域西北部廣泛分布唐代太倉遺迹已被考古工作所證實,以西應爲西漢覆盎門外大街,東部進入唐代禁苑範圍。在發掘過程中,我們認真梳理前期周邊工作成果,保持問題導向,兼顧找尋唐太倉南界、漢大街東界和唐禁苑西界的學術目标,發掘證實了上述三處重要遺址并未延伸至本次發掘區域,對進一步明确各自分布範圍提供了重要參考。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執筆:邵晶 陳少蘭 于朋飛

 

(來源:文博中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