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城—曆代城牆遺址資料整理》項目通過驗收

2023-03-22

《廣州城—曆代城牆遺址資料整理》項目通過驗收

 

2023年2月,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2021年度考古資料整理協作服務工作完成成果項目驗收會在廣州考古院舉行,驗收會由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來自中山大學、暨南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參加了驗收會,專家組成員(yuán)在聽(tīng)取了項目承擔單位--西安弘道文化遺産保護工程有限公司的工作情況及完成成果彙報,曆時一年半的資料整理,完成了《廣州城—曆代城牆遺址資料整理》項目所需的資料整理、文物修複、器物繪圖、拓片、制卡、拍照等技術服務工作。

項目驗收内容包括對工作方案、人員(yuán)配備、設備設施、管理制度、整理技術水平、資料管理(前期整理、修複、繪圖、拓片、制卡、攝影、檔案資料、工作報告等)、安全管理及文明作業等方面進行檢查;聽(tīng)取了項目協作負責人對本次考古資料整理協作服務工作的情況彙報,協作單位負責人對專家組成員(yuán)提出的問題,給予了認真回答。專家組對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2021年度考古資料整理協作服務項目進行了認真評議(yì),專家們一緻同意該項目通過驗收,完成成果爲優秀。

地處珠江三角洲廣州位于中國大陸南方北接南嶺餘脈,南臨南海,西江、北江、東江在此彙流入海。自秦漢以來,終是(shì)中國嶺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海上交通貿易的重要港口從秦漢到明清,跨越2000多年的廣州古城,除城圈範圍随着曆史的進程不斷擴築外,賴于城市所處的山川正脈及環境優勢,古城保持了相(xiàng)對的的“穩定性”,範圍雖然由小擴大,逐步拓展,但(dàn)城區中心一直未曾發生位移,是(shì)爲廣州城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

廣州建城始自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征服嶺南以後,番禺成爲南海郡治,任嚣築番禹城此爲有确鑿文獻記載(時名番禺城)的開始。晉代以後方志中,廣州開始以羊城、穗城、仙城、任城、趙佗城、越城等名稱出現(xiàn)漢武帝平南越後,番禺作爲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在對外貿易中不斷發展起來。

公元226年,東吳“劃交州東部爲廣州”,自此“廣州”之名正式出現(xiàn)。唐代廣州爲嶺南道治,宋爲廣東東路治慶曆四年(1044)築“子城”熙甯三年(1070)擴築“東城”,次年又(yòu)“西城”,奠定了此後廣州基本格局明代爲廣州府,将“宋三城”合而爲一,稱老城,城牆橫跨越秀山,在城牆最高處鎮海樓,嘉靖四十三年(1564)建外城,即新城。清沿明順治三年(1646年),在外城南面加築了較小的東西兩翼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宣布廣州爲全國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是(shì)廣州曆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辛亥革命後逐步拆除城牆,改作馬路,至1922年城牆被全部拆除

20世紀70年代以來,伴随着如火(huǒ)如荼的城市建設,廣州城市考古發現(xiàn)取得多項成果,自1972年在今越華路和廣仁路交界處發現(xiàn)宋代城牆基址,1994年在市區德政中路發掘唐代碼頭和建築遺址以及南漢、南宋時期的水關遺址,正式拉開了廣州古城考古的序幕。50多年來,在廣州老城範圍,考古發現(xiàn)了南越國宮殿宮苑和南漢國宮殿宮苑,清理了各曆史時期的城牆、道路、房址、水井、碼頭、水閘等數十處遺存,在廣州古城周邊還發現(xiàn)多處建築基址、碼頭、窯址等。

囿于種種原因,有關廣州城的考古發掘資料未能及時整理公布,此次由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委托西安弘道文化遺産保護工程有限公司具體實施的《廣州城—曆代城牆遺址資料整理》項目,梳理了廣州古城涉及不同時期的13處發掘地點考古發掘資料,對其開展資料整理、标本清點、文物修複、器物繪圖、拓片、制卡、拍照等技術服務工作,圓滿完成了合同規定的各項任務,爲《廣州城考古發掘報告》的最終出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廣州城—曆代城牆遺址資料整理》是(shì)對曆年發掘的廣州城市考古所獲發掘資料進行綜合整理研究的一次有益地嘗試,爲研究、探索廣州城市的發展變遷提供了準确可靠的考古信息,随着資料整理與報告的出版,爲複現(xiàn)曆史上的廣州增添不可替代的資料,爲廣州市的文化遺産保護事業起到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圖文:陳心怡)

 

圖片1 

标本轉運

圖片2 

清點核對

圖片3(1) 

項目評審會場

圖片4 

項目驗收榮譽證書(shū)


返回頂部